國中課業與會考準備緒論
一、升學考試的本質
考試最原始的目標,在於測驗學習成效,於是「會了」的學生可以輕鬆應考,而「不會」的學生則討厭或害怕考試。目前國中升高中的升學方式,縱然美其名曰「免試」、「適性」,但在實質上,仍未完全脫離考試和競爭的成分。
二、國中生的處境
1.七年級生
國中的課業,比國小更多、更難、更繁瑣。國小只要硬背死記便能輕鬆應付,但到了國中時代,機械式的記憶,已經不足以用來學習課業、應付考試;換句話說,國中生開始需要培養「理解」的能力,否則根本無法支撐國中課程所灌輸的知識量,更不要說是大範圍的會考。於是,升上七年級的學生,必然會面對到學習成就的重新洗牌;只有率先熟悉遊戲規則的人,才能夠贏在起跑點上。
2.八年級生
升上了八年級,學科方面變化如下:少了生物,多了理化;歷史、地理範圍擴及整個中國;數學課程難度明顯增加。此外,經歷了七年級的適應期之後,八年級學生在課業上的競爭,逐漸趨於白熱化。在這個態勢之下,學生所背負的壓力,勢必有增無減。
3.九年級生
升上九年級的暑假,學校多半會在暑假結束時,舉行首次的模擬考,因此再不敏感的學生,也會感受到具體的升學壓力:從模擬考開始,直到會考或特招,範圍都比一般的段考要來得大;學生一方面要學習九年級的新進度,另一方面同時又要複習七、八年級的舊課程,這個龐大的壓力,將會持續到升學流程完畢為止。
三、讀書的正確觀念
1. 學習不影響生活品質。
2. 學習不剝奪個人興趣與休閒。
3. 有效率的讀書方法,可以減輕學習上的負擔。
4. 成功經驗可以複製,科與科間、章節與章節間皆然。
5. 教材只是工具,學生自己才能提升學習成效。
6. 國、高中的課程內容,只培養了學生讀、寫、算等基本能力,而非職業訓練。
7. 應付考試,遠比做學問簡單。
8. 獨立思考是成就效率的關鍵能力。
9. 學科能力可以運用在平常生活上,包括你最愛的休閒娛樂。
10.平時考試的重點不在具體可見的分數,而是自己還有哪些範圍還沒讀通。
四、準備考試的正確心態
1.考試有其固定範圍
只要是考試,都有其固定範圍:各科的考試範圍,往往經過了考試主管單
位的明令公布,並公開告示於官方網站;國中會考的範圍,也不可能逾越教育部的課程綱要,而課綱也公布於教育部官網。考試既然有範圍,那就不至於讓你無從準備、無法掌握,完全不需要害怕不可預期的考試範圍;知道了考試範圍之後,就能安排進度、照表操課,進而各個擊破。
2.準備考試不是學術研究
「準備考試」和「學術研究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。做學問,是對特定領域的透徹研究,至少要考申論題;而準備考試,則是概略而直觀的理解,多數是考選擇題。由此可見:對會考考生而言,不必每個學科都參閱上百本的參考書目,並在各面向上考慮並試圖解決一切可想而知的可能問題,只需要針對考試範圍,進行有效率、有系統的整理,就能輕鬆應考,稱霸考場。
3.升學考試將趨向測驗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
從首屆國中會考的題目,就能看出教育部對學生的期待,顯然有變更的趨勢:第一,國文不考課文,意味著不再鼓勵死讀書,而是開始要求學生能夠善用課堂上習得的那些註釋習慣、文法修辭、公式定義或原理原則;第二,開始出現科際整合的題目,特別是社會科,由於包含了歷史、地理與公民,所以更方便出現此類題目。「考試領導教學」作為一個自古如斯的社會現象,我們可以想見的是:即便學校老師不教或者根本不知道怎麼教,這種新的命題趨勢也將迫使考生開始學著獨立思考。
4.有問題就問
很多學生遇到問題,卻不敢問,甚至認為自己的問題太愚蠢,但這種心態,絕對不會被認為是貼心,只會造成自己學科能力的停滯不前;長此以往,甚至將成為考場上的棄屍。既然如此,遇到問題,儘管發問吧!就當老師是為你而生。
5.不要堆積未讀進度
從七年級到九年級,該跑多少進度,都是已經被安排好的,不會再多也不會減少,但要想跑完這些進度,仍然必須投入時間;每個人的學習速度,都有其極限,因此堆積未讀進度,很明顯是個不智的選擇。進一步來說,堆積了太多進度之後,只會讓自己抱持著債多不愁、破罐破摔這種全然放棄的心態,這和學習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。
6.科科精熟是應考策略的最高指導原則
依照現行的會考制度,成績不再單以分數為主,而是粗略地將學生分為精熟、基礎、待加強這三個等級;而就算是精熟級,也不再需要接近滿分,因此形同鼓勵大家「不要分分計較」。換言之,這種將分數高低模糊化的制度,在應考戰略方面,形同容許考生更靈活地變化騰挪、分配時間與精力。
五、各科準備要訣
(一) 國文
1.國文之定位與功能
只要是語文,一定是為了溝通而生,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,語文從純粹的工具,逐漸兼具了藝術性、文學性。由此可見:作為我國的語文,國文並非只是課文、翻譯、註釋之類「死的資料」,而是人類文明發展痕跡的體現;國文對我們的影響,可說是無孔不入、無所不在。
作為一種語文,國文最基本的功能,在於賦予我們與他人對話的能力;而其進階功能,則是說服他人的論理能力、精準的描述能力和表達主觀情感的抒情功能,乃至於把中文化為創作的藝術功能。另外,由於各國家民族所屬文明的不同特色,其語言文字,也必然隱含著文化所帶來的各種基本假設,所以除了溝通、敘述、抒情等基本功能之外,國文尚有展現我國文化各種細微特徵的功能。
2.國文之學習方法
多數人認為只有國文、英文是沒有章節性的課程,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:針對任何語文,假使單論準備考試,最有效率、最速成的學習順序,依序為文法、文章、單字這三個層次。而套用在國文上,文法層次的內容包括了詞性類別、語法、句式、修辭、經史子集、文學流派之類的基本功,重點在避免犯錯,並進一步套用在任何文章上頭;文章層次則是翻譯、閱讀的能力,特色是「不求甚解」;單字的層次則在於註釋、詞性辨別、正音、改錯等能力,要訣是「斤斤計較」。
3.國文與其他科目之連結
常言道:「文史不分家。」這句話直截了當地體現了國文與歷史兩科之間的連結:不論是文學作品、思想發展,抑或是成語典故,往往都與歷史背景息息相關;唯有先了解歷史背景,才能更透徹地理解國文想要告訴你的東西。再進一步推而廣之,更可以發現:除了英文之外,各科題目皆以中文寫成,那麼我們的國文能力,勢必也連帶影響了「看懂題目」的能力與速度。
(二) 英文
1.英文之定位與功能
作為一種語文,只要是語文該有的本質與特性,英文通通都不缺。然而跟中文相比,英文更科學,也更要求描述的準確性,所以對華人而言,有其進入障礙。此外,由於台灣的翻譯並不發達,造成許多科系的教科書,都只能直接參閱原文書,於是在更遠的未來,英文甚至成為許多學生必備的學習工具。此外,許多影視、歌曲乃至電玩都以英文寫成;其中電玩字幕未必能夠像電影或歌曲般句句提供中文字幕,於是英文能力,和數學一樣可以提升休閒娛樂的享受品質。
2.英文之學習方法
英文也是一種語文,因此其最速成、最有效率的學習步驟,跟國文相同,一樣是先學文法,次求文章閱讀,後求課外單字數量。但還有兩點必須注意:其一,由於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,所以開始背單字之前,必須先掌握KK音標的發音要訣,這道理和我們在認字之前先學注音是相同的;其二,由於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,所以我們無法在沒有任何準備的狀況下,直接處理文法,因此在整理文法之前,至少需要背誦課文內的單字。
(三) 數學
1.數學之定位與功能
數學賦予了我們計算的基本能力,包括了幾何與代數兩大部分;同時數學也為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等需要量化分析(包括了計算和統計)的領域,奠定了堅實的學習基礎。若是撇開課業,數學能力也影響了我們在博弈、電玩等休閒活動的表現;數學程度好的學生,可以找出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遊戲進程。
2.數學之學習方法
一般而言,數學具有章節性,所以一個章節學習效果的好壞,不影響其他章節的學習成效;只有幾個特定章節,具有環環相扣的先修關係,必須依序處理。換句話說,數學可以一個一個章節,堅壁清野、各個擊破,同時也可以速成;許多學生最先放棄的是數學,但就考試而言,放棄數學,對考生的損失其實最大。但不管是哪個章節,最應該優先處理的,一定是掌握各公式、定義;其次是把這些公式、定義可能遇到的所有題型逐一理解;最後才是反覆練習,保持手感,並提升解題速度,避免無法完成作答的窘境。
(四) 歷史
1.歷史之定位與功能
歷史指的是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為,以及對這些事件和行為有系統的記錄、詮釋和研究。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,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,也就是所謂的「鑑往知來」。歷史的定位是什麼,其實各學者都有不同見解,但可以確定的是:自從有了文字後,歷史包括了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和主觀評價的歷史解釋;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人,因為他們處境不同,於是他們所關懷的重點和他們的價值觀,也就跟著出現了差異,所以才有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」這種說法。然而國中的歷史課程,由於受到了課綱的管制,並未介紹學術爭議,因此與高中歷史相比,國中歷史的性質是相對單純的。
2.歷史之學習方法
歷史的學術定義,對國中生而言太抽象了,我們不如這樣理解:學歷史,是為了知道我們所處的這個人類世界,為何會長成了現在這個樣子。而歷史的學習,可以就兩個不同角度來切入觀察,一是靜態的特定時空背景,二是將不同的時空加以連結的因果關係;而歷史的考題,其實也離不開指定時空或是因果關係。基於以上理由,對於歷史課程的分析整理,我們固然可以先標定一個國家或地區,接著從古到今講故事;而先標定時間點,然後列出各地局勢,這當然也是可以的。
3.歷史與其他科目之連結
歷史背景,非常容易和其他學科產生連結,而首屆會考,也已經出現了將歷史、地理整合的題目;而在另一方面,歷史、地理、公民三科,都屬於社會這個考科,因此出現整合題,也並非意外,是個值得注意的命題趨勢。再者,既然文史不分家,那麼歷史方面的知識,也可以理所當然地作為深入了解國文的一種工具。
(五) 地理
1.地理之定位與功能
地理的字面意思是「對大地的描述」,是一種研究地表景物的學問。地理作為一個學科,可以粗略分成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兩個部分。在這個態勢之下,我們可以想見:縱然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,並不容易被翻新,但人文地理,卻隨時會因為其他人文社會領域的影響,造成其內容的不斷增加。
2.地理之學習方法
不論是人文或是自然地理,都有一些在學習各地狀況之前,應該要先知道的原理原則,例如行星風系、洋流體系、各種氣候分布狀況等皆然。既然如此,我們不妨這樣思考:先掌握了那些原理原則,接著才將各區域的分別探討,當成提醒、標定原理原則例外何在的一種工具;這種分析整理的方式,可以大幅增進地理課程的學習效率。此外要注意的是:地理跟歷史同樣需要縱向與橫向的整理歸納。
3.地理與其他科目之連結
地理學的研究,無論是探討人地關係的生態傳統,或是探討分布狀況的空間傳統,乃至於綜合以上兩者,從事區域複合體分析的綜合傳統,都給地理學賦予了容易與其他學問連結、合作的特性;不論是基於以上原因,或是科際整合的命題趨勢,我們都必須在地理的學習上,力求活學活用。
(六) 公民
1.公民之定位與功能
開設公民課程的原因,在於培養學生公民素養與多元的價值觀、增進學生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。就課程內容來說,公民課程涵蓋了法律、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心理等部分;這些知識,都屬於引進科學方法,對人類社會試圖加以分析研究的社會科學領域。此外,公民課程的內容,對學生而言,是可以終身受用的必備常識,因此並非只有應付會考的價值;若能透徹理解公民的課程內容,更能方便我們用更科學、更精準的方式來分析人類社會。
2.公民之學習方法
對於初學者來說,社科領域的確是陌生的論述語言,對新手非常不友善;而不同的學門,又各是一套不同的陌生語言,在某種程度上互不相通,所以要想學習公民,必須先將法、政、經、社、心等各領域給區隔開來,才能開始分別探討。進一步來說,既然公民的學習過程,是把各種專業語言翻譯成日常語言,那麼只要是公民課程內容,都要確實了解各專業術語的定義,才能開始往下學習與討論。法律部分,在觀念上,要先釐清民事與刑事、公法與私法、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別;政治部分,注意政治與法律的區別;經濟部分,要注意各公式、定義;社會與心理,注意將各理論逐一理解、各個擊破。公民的考題,除了名詞背誦之外,更多的是案例題,所以公民考題的作答,在本質上是一種原理原則的各種套用。
3.公民與其他科目之連結
由於公民課程所授內容,都是社科常識,同時又是原理原則的理解與套用,那麼假使我們學好了公民,便能將這些原理原則,拿來對歷史、地理、國文等科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切入探討;此時,歷史、地理、國文等科所提供的材料,可以任由我們印證從公民這邊學得的各種概念。
(七) 理化
1.理化之定位與功能
理化包括了物理和化學兩方面的常識,可以幫助我們更精準、更科學地理解並描述宇宙萬物: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,注重於研究物質、能量、空間、時間,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,所以是一種探討大自然規律的知識;而化學則是一門研究物質的性質、組成、結構、變化,以及物質變化規律的科學。簡單來說,同屬物質科學的範疇,物理的研究對象,包括了物質以外的東西,範圍比研究對象限於物質之內的化學要來得更廣。
2.理化之學習方法
國中理化,同樣也帶有明顯的章節性;既然有章節性,那麼不同的章節,也就可以分開處理、各個擊破。和文科的最大不同,在於理化題目絕大多數需要計算,故其學習方法更類似於數學。
3.理化與其他科目之連結
一般來說,理化不容易與其他科目連結;在國中時代,物理與化學由於被章節給隔開,又探討得不算深入,所以不至於遇到需要理化結合的難題,但可以稍微注意理化的發展史,這類東西偶爾可見於歷史考題。
留言列表